每當提及師大美麗的標志物,想必首先浮現在你腦海的一定會是佇立圖書館廣場前面,向著所有走進師大,愛上師大的人揮手的主席像。
每一粒沙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每一滴水都有它保留的記憶。主席像,屹立于師大校園近四十載,他觀望著來來往往的學子,看著一個個懷揣夢想的人欣喜走來,看著一個個學成而歸的人幸福離開。
每時每刻,我們不曾聽見她的訴說,而她卻實實在在地見證著。
歷史已然成為了歷史,而總有人可以為我們輕敲起歷史美麗的音符,為我們展開那已經成為過去的畫卷。年過八旬的黃經倫老師帶我們回憶師大與主席像那段美麗的歲月。
圍繞著主席像的一系列的美麗故事正要緩緩展開。
那是在一九七六年,一個淳樸的年代,一群淳樸的人。他們懷有的是一份簡單的忠誠與熱忱,不夾雜任何其他情感。是的,毛主席在當時人們的心中,就猶如一顆紅日,照亮了曾經黑暗的中國。他不僅僅是一位國家領導人,更是一位將國家從近代任人宰割、主權淪喪的深淵中拯救出來民族領袖。
那又是一個萬眾一心的年代,毛主席對中國人民的影響真正深入了最底層,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工人農民,都深深崇敬著他。師大的主席像正是傳達著這樣一種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向心力,歷史的淵源鑄就了師大與主席像的緣分。在人民的呼聲中,主席像應聲而起。
要樹立一座主席像,每個人在心中都帶著自己或相同或不同的情感。作為工程的負責人,黃經倫老師擔負起重要的責任。主席像要建立在正對校門口的廣場上。但由于主席像的形象有多種備選的方案,每種方案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優(yōu)點,從中選出一個適合且式樣新穎、寓意深刻的并不容易。
單單就這個問題黃老師五次進京去到專塑主席像的設計部門去考察。雖然他畢業(yè)于北師大,土生土長在北京,但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一次也沒有回家。
事實上,沒有學校的催促,也沒有規(guī)定的工期,即便這樣,因為懷著對主席、對黨的熱愛,他選擇了不浪費一分鐘,馬不停蹄地回到新鄉(xiāng)。方案有諸多種,主席的帽子究竟是拿在手里還是戴在頭上,姿勢是揮右手還是背手,甚至于衣著是軍大衣還是風衣。最后經由多方討論還是敲定了右手揮手的形象。
不單單是形象上,關于主席像的每一絲每一毫都蘊含著以黃老師為代表的一班人,乃至所有師大人的認真與熱忱。筑造主席像的材料以及主席像的顏色也是亟待思慮的問題。水泥、沙子、骨架,鋼筋等材料都需要經由黃老師一一把關。
材料如何選取,水泥和沙子要以什么比例摻雜,原材料摻雜之后如何處理,之后要如何成型?這些問題都在黃老師和一位位設計師夜以繼日的工作中得到了完美地解決。
在主席像的顏色上,是純白色,還是偏灰色,或是偏紅色?為了找出一個最佳的方案,黃老師親自把每一種顏色的人造花崗巖都做了嘗試,足有六十五塊之多,黃老師自己剁漿,驗色,又充分考慮到雨水可能對主席像色彩的影響,因此并未采取純白色的顏色設計,最后選擇了這種樸素莊重的顏色。
最終在一九七七年,經過一年多的施工,主席像終于落成。自底座至頂端八米一八的主席像由此成為師大標志性建筑之一。同時也鑒于其他地區(qū)相同形象的主席像,有些右手手臂在建成不多久后便出現了下墜的工程敗筆。黃老師和設計師及施工人員們不惜辛苦,在主席抬起的手臂里又多加筑了兩根鋼筋,以至三根鋼筋完美地支撐起花崗巖的重量使其數十年紋絲不動。
真正讓人意想不到又鮮為人所知的細節(jié)是,作為高大的標志性建筑,在主席抬起的右手中指指尖,設計師還精心安放著一根避雷針,以防止雷電活動對主席像可能造成的影響。就連在主席像周圍地四盞花燈,都與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玉蘭花燈也是一摸一樣的。
施工一年多,黃老師和施工隊并肩作戰(zhàn),沒有特殊,有的只是共同的對于毛主席,對黨的忠誠。在能看得見的地方,做得盡善盡美,在看不到的地方,更做得無懈可擊。
正因如此,屹立了三十九年之久的主席像依舊如同剛剛建立起來一樣,挺拔而結實,除卻清潔工作外從未進行過任何大修。迎來送往,一代代師大人初來到師大一定會驚訝于它的雄偉,學成離去時也一定會在它身邊拍照留念,存下永久的記憶。
放下回憶,讓我們站在今天想想那些年。三十九年前的師大沒有優(yōu)越的施工環(huán)境和先進的設備,這樣一座主席像背后蘊含的辛苦不言而喻,三十九年后當我們以這座主席像為傲之時,付出辛勞的前輩卻毫不言苦。
九十多年過去,他們中有的為我們所銘記,有的則默默為師大的發(fā)展奉獻青春乃至一生,他們身上閃耀著著師大傳承近百年的寶貴精神內涵。
一座主席像,陪師大度過了三十九年,體現著師大悠久的歷史和輝煌。主席像,風風雨雨侵蝕不了的是他挺拔的身姿;師大,滄海桑田九十余載光陰磨砸滅不了的是她前進的意志。
九十多年前,誕生于烽火連天的硝煙之中的師大,正是有了幾代師生員工艱苦卓絕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如今耀眼的光芒。如今河南師范大學將繼續(xù)延續(xù)這份榮耀,開啟新的華章。